申請心路歷程——
最初的計劃里面只想著能夠保送外校、讀個學碩即可,根本沒有打算出國留學。當初一門心思的參加上海、北京高校舉辦的夏令營試圖獲得保研資格。但結果不是很理想,當時被清華拒了,而且其他的夏令營也由于時間沖突而不能參加,由于自己實在不想在呆在本校讀研,最后真的是有些逼于無奈的選擇了出國。而當時已經是大三暑假末期,我對于出國什么準備都沒有,而且時間緊迫,于是選擇咨詢沃爾德而不是自己DIY申請。申請美國的學校一般需要托福和GRE,商學院還要GMAT,當時實在無法立刻準備好,自己也不想去太遠的地方于是選擇了只需要雅思/托福成績的香港作為申請對象。
我八月底開始準備,把個人資料和各種沃爾德需要的信息匯總發給他們,而自己開始準備雅思考試。九月份異常忙碌,準備雅思、試了試外校的推免研究生、獲取本校保研資格做兩手打算,月底考了雅思、去上海面試、在本校考試……所幸結果很好,雅思成績達到了標準,上交也錄取,這時候才松一口氣,但是最后聽取各方建議后還是選擇了去香港讀書,畢竟在學術氣氛以及環境上還是比國內高校好的。
剛開始香港申請時沒有打算申請PhD項目,也是突然咨詢了一個學長后,他建議我試試PhD項目,含金量更高,而且就硬件看我還是有機會成功的。于是繼續咨詢本校老師,選擇了與我們系有合作的城大作為PhD申請對象。然后直接和當時負責招新的城大老師聯系,在他指導下準備資料、research proposal等,(其實只有research proposal是自己準備的,其他的PS,CV等都是文案姐姐幫忙寫的,真的寫得很好!很好表達了自己想傳達的意思)然后在文案姐姐的各種引導下開始系統申請。Master的申請都是文案姐姐幫忙的,感覺十分放心,而PhD申請因為更學術還有面試所以自己多費了點心。PhD申請面試了兩次,由于今年學校政策又有變化所以4年的PhD名額很少,加上各種原因,導致申請過程比較艱辛就不一 一贅述(而且自我覺得面試表現極差),一直到快4月份才收到offer。算是為自己申請畫上了句號。
個人PhD申請感受是(不同系可能不一樣情況):現在申請更加“規范”,有時候不一定需要套詞,到申請季只需要直接在系統上申請,只有通過系里面的篩選,聯系老師才比較有意義。有些學生很早就發各種郵件咨詢,有些老師并不會理睬直接要你到時候去申請。但是也不能說套詞沒用,有些老師很有話語權也是可能的。然后就是篩選,個人覺得我的兩次面試都不算很正式,做決策的老師就是負責招生的老師,所以給我的感覺是面試不是很重要,面試不在于考你很多學術專業知識,感覺看你口語能力層面還多些(這是因為我面試時一個專業問題都沒回答出來……)。錄取與否更多就是看你的學校、GPA,還有paper(這僅是本科直接申PhD情況,研究生可能看得更多,比如導師、研究成果之類的)。
讀PhD后感受:
首先就學校而言,城大雖然比較小,但是設施都很齊全并且很智能、先進,這從圖書館、學校的e-portal等各種管理系統可以看出。就是物價比較貴,由于城大處在富人區,附近沒有什么平價超市,都是賣進口產品的超市,想買便宜的菜得走比較遠。(這僅僅是住在學生宿舍才有的問題,那些自己租房子的一半住的地方旁邊都會有街市)但是學生宿舍在其他方面還是比較方便的。
再就是讀博感受:(僅就管理科學或者一些理工科專業,不適于全部專業)
讀博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和本科學習完全兩個世界的事情!本科所學只要你聽了課并且應用好就可以做好作業,通過考試。但是博士生要學的東西真的比本科生難很多,就我們系而言,對數學要求很高,本科學的數學知識根本不夠,上課所講的完全不夠,得自己看書自己推敲,就算好好聽課也不一定保證作業會做。本科更多是拿公式用,而我們需要從頭證明這個公式可以用。所以如果不是真正喜歡科研這塊或者沒有耐心毅力好好對待學術的話,讀博并不是好的選擇,工作的話讀個master就夠了。真正讀博了話,真的是有種“追求真理”的感覺,因為研究的并不一定能在實際工作中用到。而且博士生活真的相對比較枯燥,那些工科的更加累,早上9點去實驗室一直到晚上11點才回宿舍。不要以為自己繼續在校園就可以參加各種社團啊活動啊,進行各種社交,博士的圈子在我看來是比較窄小的也沒有多么多姿多彩,大家都在努力科研、出成果、畢業,所以選擇之前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但是PhD還是有很多不錯的地方。首先便是獎學金,你可以完全把這當做一個工作來做;在就是PhD是創新的工作,相比于一般上班族朝九晚五每天重復一樣的事情還是很有樂趣的;相比于一年的master更加有歸屬感,你有自己的office,可以住學生宿舍,也有自己的同伴,學術圈子;博士的生活也沒有那么復雜......
如今一切都是剛剛開始,覺得艱難是一定的,我現在就是各種數學知識不會,看文獻都是件十分吃力的事情,什么都需要重新打基礎。希望通過第一年打好基礎選好研究方向后一切會變得比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