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詹HH
院校背景:2010.09-2014.07 深圳大學 對外漢語
申請院校及專業: Cambridge-MPhil in Education(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offer)
UCL-MA in Linguistics-(offer)
感覺留學申請是一條不堪回首的路,即便是痛并快樂著,我還是不愿意再來一次,所以要爭取一次成功。大學四年都在為這件事情努力,太過漫長。
先談一談我的留學緣起吧:原本計劃去香港讀本科,后來因為高考成績去不了太好的學校,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但是我還是念念不忘,所以希望研究生還有機會去。另外呢,就是覺得留學能申請到的學校絕對比我國內考研考得到的好,畢竟考研一年只有一次,雅思一個月有四次呢。之所以選擇英國和香港,是因為學制比較短,對于擔心年齡問題的女生來說比較合適~~ 至于為什么要讀研,這個就見仁見智啦,我是因為今后想在高校里面工作,所以必須得往上讀了。
由于我留學的念頭成型地比較早,所以大學期間的績點都是被我呵護地妥妥帖帖的。對外漢語這門專業還是很好應試的,即便我平日因為課外活動等這個那個原因甚少看書,上課也經常處于懵懂狀態,期末考前騰出一周的復習時間也是夠用的了。有一個學期發揮地不太好,GPA3.4,后來發現對于總GPA影響并不是特別大,所以偶爾失手的孩子也不要太擔心。從大一開始,我參加的很多活動都是圍繞留學展開的,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好功利呀,比方說校學生會、辯論隊、班干部、大運會志愿者等等。但可笑的是,我拿到offer之后發現上面提到這些都挺浮云的,研究生錄取最看重的個人感覺還是研究經歷,不管是taught還是research。如果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例如教育學、管理學等可能還會看重實習經歷,所以,努力的方向要了解清楚,不然腸子都悔青了。我當年在學生會貢獻了兩年的光陰似乎并沒有為我的留學申請增添多少籌碼,不過也有可能是我的專業的問題。雖然從大一開始我就嚷嚷著要考雅思了,硬是拖到了大二暑假才開始報班準備,當時都覺得略晚了,因為第一次考得不夠用,大三上學期又要去臺灣交換了。后來聽說在臺灣考雅思要比在大陸考分數高(口語和寫作是主觀評分,大陸孩子較于臺灣孩子的英語水平高,所以臺灣考官對大陸孩子的評分會相對高些),就做好了在臺灣考的準備。準備了一個多月,考出來的分數果真完美。所謂夠用就是申請一般學校所要達到的最低要求,完美的話就是最好學校的最低要求啦。很多提早準備考雅思的娃沒有仔細考察過想申請的學校以及想申請的專業的雅思要求,就是大概知道總分7分挺不錯的了,單項6分以上也就差不多了,這樣的雅思備考目標不夠明確,到申請學校的時候往往會發現某些單項不夠用。不妨把目標定高一些,我當時查到牛津劍橋教育學專業的最低要求是總分7.5,單項7,雖然我當時還不夠膽想要申請這兩所學校,但是最起碼我知道只要我達到了這兩所學校的要求,其他學校都不用擔心了。
大三下學期開始著手準備申請事宜,我是沒考慮過DIY的,因為對自己的文書水平和申請能力有點不大放心。沃爾德,是朋友推薦我過來的。感覺沃爾德總能通過口耳相傳吸引到很多好苗子,這在申請之前就比其他中介占據優勢了。在得知沃爾德之前,我已經通過其他途徑著手準備申請香港和英國的部分學校了,但是英國的高端學校不在原來的準備范圍之內。為了對得起我辛辛苦苦考的雅思分數,我開始考慮申請英國的G5。雙非兒童申請牛津劍橋在外人看來可能是癡人說夢,因此我在中介咨詢的過程中也是四處碰壁。聽中大的同學說TD在廣州那邊高端申請做的蠻好的,每年申到牛劍哈佛的都不少,于是我抱著他們應該肯收留我的心態跑去深圳分部咨詢了。結果是他們把深大數落了一番,說他們在深圳針對的客戶一般是清北研究生院的學生。好唄,反正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受得了赤裸裸的鄙視,不過還是挺打擊自信心的。不知道廣州的TD是不是這樣呢,或許是我遇到的顧問老師比較奇葩吧。所以沃爾德阿哲老師截然相反的態度讓我又驚又喜。我向Mike表明的意愿是申請牛津、劍橋、LSE和UCL,他給出的定位是UCL絕對沒問題,牛津劍橋應該可以中一所,同時還可以試試美國的哥大和哈佛(我有考GRE,但分數不高)。我當時的感覺是:好大的口氣!過了兩天,曹老師也幫我分析了一下美國那邊的申請情況,我開始覺得哥大哈佛可能沒有想象中那么遙不可及。(雖然后來還是因為不想去美國所以沒申)好吧,其實我選擇沃爾德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對自己沒啥信心,我需要一個有信心的外力。對學生的高定位,我想是沃爾德取勝的另一關鍵。
仔細看我申請的專業會發現我其實有兩個申請方向,一是語言教育類的,一是文化類的。我當時對文化產業比較感興趣,所以想主申文化產業。但是香港和英國開設文化產業的院校選擇太少,所以保險起見也同時申請了與本科專業相關的教育學和語言學。回過頭來看,我會建議專一的申請方向,因為兩個申請方向意味著要積累兩類實習經驗,準備兩套文書,時間精力都要翻倍。而且選擇兩個申請方向最本質的原因還是自己沒有考慮好,因此借助申請期來緩沖自己的焦慮。雖然我準備留學準備地挺早,但是因為簽約時間比較晚,所以遞交申請的時間也沒有任何優勢,牛津劍橋的申請都是在11、12月份完成的。期間我的文書顧問圣哥非常給力地幫我趕進度,各種修改。圣哥的文筆非常的高大上,各種高級的用法,我覺得native speaker 都不一定能做到。我的申請顧問Kevin呢,也是各種省心,轉發郵件、回復郵件非常速度,基本上每天都在不厭其煩地解答我的問題。作為一個顧問姐姐當道的年代,如此nice的顧問哥哥實在難得。申請牛劍,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曲折,只要硬件達標,不怕麻煩,都可以放膽去試試。每個專業都會寫明雅思和績點的要求,雅思一般是通用的,但是績點可能會根據不同層次的學校有不同的要求,這個可以發郵件去問問小秘,交代一下自己的院校背景,看看自己的條件需要達到怎么樣的績點水平。在申請材料方面,除了一般需要提交的材料外,牛津還要求申請人提交兩篇兩千字以上的、與申請方向相關的writing sample,這個我當時偷懶沒有重新寫,就直接把大學期間的課程論文翻譯整合了一下交上去了;劍橋的話是看專業,一般都要求提交research proposal(因為劍橋的專業基本上是mphil,很少master),我的專業要求提交一份500字左右的research proposal還有一份針對一篇十幾頁的論文寫的critique。短短十天時間要完成兩項從未接觸的任務,的確有點令人不知所措。恐懼的確源于未知,看看別人是怎么寫research proposal和critique的,自己再照葫蘆畫瓢地套用一下結構,加入自己的想法,寫出的也挺像模像樣的。我申請劍橋的時候其實是挺不情愿的,因為學位是mphil,感覺壓力太大了,申請時需要提交的這兩份東西就可以嚇跑很多人了。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在寫這兩份東西的時候有預感劍橋應該會要我,而牛津應該會拒我,結果也的確是這個樣子。一月份陸續收到了牛津的兩封拒信,當時覺得自己就是要去UCL讀不想讀的語言學的命了。Mike一直還非常有信心地鼓勵我,“哥說兩所肯定能中一所,我們再等等吧!”接著二月份就等來了劍橋Skype面試通知,準備了一星期的面試,面試結束,隨后就等來了offer。申牛校的步驟是多些,但這很好地進行了篩選,同時也提前培養了個人能力。如果牛劍不需要我提交任何申請材料、不用面試就錄取我,恐怕我還沒有信心去呢。最近才拿到最終的無條件錄取,還在等簽證,一晃又過去半年了。再過兩個月開學,讀個九個月又畢業了。還要不要讀博士呢?各種趕場,還需要不斷奮斗,適當停歇~~
沒控制住字數,大家實在看不下去就看這里好了:
1. GPA是由始至終都需要重視的,最好能拿過獎學金;
2.官方的才是正確的,不要聽信讒言,要學會發郵件問小秘;
3.申請方向盡量專一;
4.在時間安排上目的性要強,與目標無關但卻耗費大量時間的活動盡量不要參與(興趣除外);
5.不要怕麻煩,在條件不差的情況下敢于申請牛校;
6.申請前事在人為,申請后聽天由命;
7.往年以及身邊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可以參考,但每年申請情況不同,每個人的運氣也不同,所以不要過于悲觀或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