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本相萬象
By 王知言
海南中學畢業生
現就讀院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綜合排名21)
題記:高中畢業后,在沃爾德的幫助下,我來了美國。本人就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應邀寫此文。千余字文章自是不足以詳述她的所有嫵媚,只望能簡述其中妙處滋味,聊表喜愛,更引新人。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北部沿海的地方,有一塊叫做Bay Area(灣區)的繁華地域。溫暖的沿海氣候滋潤了整個大都會區。作為一個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中心,這亦是兩所世界頂尖大學的所在。
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于會讀到這篇文章的人而言,自是不需多加介紹。與世界上一些比鄰相望的學校類似,這兩所學校有著極強的對抗意識。這種對抗從新生介紹會開始,在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現,兩校的橄欖球比賽更是其中的高潮。當然,這不是所有學生的同仇敵愾。不過我們多數人到底還是不會刻意穿著紅色衣服去看比賽的。
“Let there be light.” 伯克利的校訓,刻在校園中心的鐘樓之下。學校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坐落于山上,俯瞰校園,眺望金門大橋。灣區溫和的環境并沒有讓這里變作一個平靜的學術小鎮。與之相反,伯克利以她激進的政治觀點聞名。不僅如此,自由多元化的風格從校園延伸開來,彌漫了整個城市。學生社團極是活躍,在“自由言論運動”發源地的Sproul Plaza上,每天路過總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組織宣傳。這與學校里其它世界豐富的資源一樣,通常都能給我們帶來自己需要的或意想不到的幫助。
當我們聽到一所頂尖大學的介紹時,常用的字眼是“世界排名”、“諾貝爾獎得主人數”等客觀條件。這些數據反映了一所學校的實力,但并不是學生在學校里直接面對和體驗的。或許并沒有人在這待得長到足以見到伯克利歷史上所有22位諾貝爾獎得主教授,和現在健在的8位先生均做過深入交流的只怕亦是不多。更多與之相關的直接體驗可能是平常在校園里,看到他們的專用停車位時覺得好玩。對學生而言,或者說對每一個在這工作學習的人而言,真正有價值的是我們總能在學校里找到能為我們的生活和事業提供幫助的部分。我曾聽過一次Saul Perlmutter教授的演講,主題是他一年前去瑞典領獎的經歷。之后私下問了問他如今的研究和一起工作的可能。很可愛的男人,談吐清楚認真。與許多研究型大學一樣,伯克利的教授們多會接受本科生來參與他們的研究。至于與專業相關的各種工作學習機會,更是數不勝數。
每當走在伯克利這座城市中,你抬頭看到的常是萬里無云的藍天。常年少雨的天氣恐怕并不招喜歡煙雨的人青睞,但偶爾的陰霾也常會帶來一望無際的漫天連云。這樣的極端可能恰應了學校的風格。但與天氣單純的兩極分化不同,這里的繽紛萬象,一定會幫助每一個在伯克利生活的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寫于2013年4月1日
夜,大雨傾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