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海外學者稱,《非誠勿擾》為美國華人帶來的,不只是一個電視節目那么簡單,由此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和文化影響力波及廣泛。在海外的華人觀眾看來,《非誠勿擾》美國專場在海外已成為一種現象,可稱之為“非誠勿擾”現象。
收官之作堪稱完美嘉賓常征哈佛辦講座
《非誠勿擾》美國專場第三場收官之作中,法籍品酒大師金融男何晨耕,幸福牽手美國幼師,兩人《非誠勿擾》之后回美國,牽手一起參加朋友的派對,戀情發展中。
紐約男嘉賓藝術男楊森被孟非稱之為“具有親和力的帥哥”,他的視頻獨樹一幟,是對自己內心世界和美國生活經歷的挖掘,雖未配一詞,卻深入人心。他和父親的故事感動全場,樂嘉甚至希望他作為一名亞裔的藝術指導,編排一場外百老匯的秀,訴說自己和父親的故事。有9位女生為他留燈到后,而后結局卻非常具有戲劇性。
《非誠勿擾》美國專場又見哈佛男,這次的哈佛男常征看起來有些“沉悶”,卻有一段裸奔的經歷。回到美國之后,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中國學生會本周還專門邀請常征舉辦了一場研討會,分享他在《非誠勿擾》美國專場的經歷。他說《非誠勿擾》帶給他的不只是一次簡單的電視相親經歷,而是重新評估自己的機會。在研討會上,他說了這么一段話:“我報了《非誠勿擾》之后,就回想三代留學生,覺著非常有意思:100年前的代留學生很多人可以進入歷史,改革開放后的第二代留學生,很多人在國內高校做教授院長。而我們這波第三代留學生,報名《非誠勿擾》。我的解讀是:這個社會越來越扁平化,這只能說明時代和社會進步了。”
意猶未盡觀眾支招
《非誠勿擾》美國專場的收官之作。很多熱心觀眾寫郵件和打電話反映,《非誠勿擾》令熒屏耳目一新,可惜美國專場只有三期,令他們意猶未盡。觀眾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為《非誠勿擾》劇組支招,比如舉辦老年人專場,舉辦美西專場等。
《非誠勿擾》美國專場在海外不僅吸引了一批固定的老觀眾和老華僑,更為華文電視熒屏吸引了一批年輕移民。節目播出后,很多華人家長打進電話來,說自己的孩子因為喜歡節目而想要學習中文,以便能看懂更多的華文電視節目。一位觀眾說自己兒子以前從來不看任何華文電視,而晚上回家都堅持要收看《非誠勿擾》美國專場,即使錯過了美國中文電視的播出,也要到美國中文網上點擊收看。美國中文網的非誠勿擾專頁也有近百萬的頁面瀏覽量。
“非誠勿擾”現象引發中西文化思考
《非誠勿擾》美國專場牽手成功率創下專場節目之,三期節目每期的牽手成功率都超過50%。有媒體將美國專場歸特點結為三“高”特點一、帥男靚女出鏡率高;特點二、牽手成功率超高;特點三、嘉賓學歷超高。美國專場共吸引了近3000名在美單身男女青年報名參與,其中不乏來自哈佛、耶魯等名校的高材生。男嘉賓個個是高學歷的精英,都是活躍在股票、金融、醫學、教育等等各個領域的風云人物。回國錄制的嘉賓所表現出的精神氣質和面貌,擴大了美國華人的影響力,也將美國華人注重文化素養,有序有禮、謙虛包容、淡定大度、友善幽默等傳統美德和積極平和的競爭心態表現出來。
這股《非誠勿擾》熱,引發了在美華人對中西文化和婚戀觀念的深思。鏡頭的背后折射的是世界各地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男女嘉賓的對話展示了中外婚姻和戀愛觀念的異同;嘉賓感人的故事樹立了美國華人的新形象;孟非、樂嘉和黃菡老師的對話,對嘉賓的拷問,帶給觀眾啟發。一位在美國長大的華人青年表示,看完節目以后,他想了解中國文化,個人的擇偶觀、婚戀觀也受到影響。如需了解更多留學相關信息,可致電沃爾德留學中心咨詢4000-600-680!